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

伊斯法罕星期五清真寺

雨果(Victor Hugo1802-1885) 名著『鐘樓駝俠Notre-Dame de Paris』的故事是發生在1482年的巴黎,記得其中一場,描述駝俠加西莫多(Quasimodo) ,將因被指是女巫的吉普賽女子愛絲米拉逹(Esmeralda),從火刑場救出之後,便逃進巴黎聖母院,他一面挽著愛絲米拉逹,另一面就呼叫著 “Sanctuary…..”。
公元四至十七世紀,歐洲部分國家的法律,是容許教堂擁有庇護權(Right of asylum),承認宗教有權保護,某些因為不同政見或宗教的人,甚至被控犯罪的人。要求庇護者,只要到達指定的範圍或觸摸到教堂內的某一件物件,便可受到教堂一段時間的保護,好讓那人考慮,是否接受世俗的審判或是流亡國外。直至十五及十六世紀歐洲國家,才紛紛將這個傳統廢除了。
在伊斯法罕最古老的清真寺-星期五清真寺 (Jame Mosque),我出乎意料地,見到 伊斯蘭教也有同樣的傳統。在清真寺的出入口處,現時仍然懸掛著代表庇護權的鎖鏈。



伊斯法罕的星期五清真寺,是伊朗最古老而還被使用的清真寺。該寺初建於八世紀,經過多個不同朝代加建及改建,才成現時的規模。而清真寺的東南出入口,因與Qeysarriyeh Bazaar大巴扎為鄰,故令清真寺外觀稍為遜色,這一帶曾在「兩伊戰爭」時受到破壞,在我參觀期間,不少維修工程仍在進行。



寺院主要建造材料,以黃土磚為主,一系列精美圖案的藍色瓷磚及灰墁藝術(stucco),將牆壁、高柱及圓頂天花,裝飾得美輪美奐,而寺內的採光技術,更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全寺分有四個祈禱區,以長廊相連,在西面祈禱區的深處,有一個扇形矮柱的女性祈禱室,非常有特色,令人有一種安全及恬靜的感覺。





廣闊的庭園,建有四個供門及兩個叫拜樓,而中央有一個潔淨用的水池。
在庭園內見到不少當地「閒散」的人,也是我所到過的伊朗城市中,見到最多「閒散」人聚集的地方,勿以為這只是西方大城市獨有產物,這些人隨意地生活著,有些在禱告、睡覺或是閒談,各自有自己的天地,似乎將這庭園成為他們生活的落腳點,奇怪的是在這個如此極權的國家,也容許一些存在於制度以外的人。難道在入口處那古老的鎖鏈,現時還能發揮一些不成文的作用?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