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

波斯波利斯

中文「摯愛」「摯親」「摯友」的「摯」字是由「執」字加上「手」字組成的。
一下「執手」可以傳達 關懷、支持和友好,有時是勝過千萬語。
在伊朗偶有見到兩位男士執手同行,不要以為這是異常的行為,Sodomy在伊斯蘭教中是被處極刑的,相信那只不過是友誼的執手。
波斯波利斯(Persepolis)在希臘語中,意思是波斯之城,在城中有無數精美浮雕當中,可見到不少執手友好的場面,「執手」似乎是波斯人的傳統。

公元前512年,大流士大帝(Darius I 549-486 BC) 為波斯帝國,開始建造一個超級城市-波斯波利斯,而整座城市,是建於一個巨大平台之上,建造工程經過三代帝王,歷時超過七十年,除了為王室,提供一個媲美天堂的花園夏宮之外,絶對能藉此炫耀帝國權力與威信。

大流士大帝是位篡位者、統治者及建築家,除了曾與雅典人的「馬拉松之戰(490BC)」失利之外,他算是個强大的征服者,波斯帝國在他統領下,擁有二十多個保護國,他制定法律、統一度量衡、開闢運河,建樹可算不少。
從波斯波利斯的浮雕中,可見到當時波斯帝國各保護國及城邦,在慶祝新年的盛典中,前來進貢的場面,和平共處秩序井然。浮雕描繪新宮廷的禮儀官,「執手」引領各國代表,順序將貢品獻上,盛裝打扮的代表們,還容許携帶不同特色的武器,從這點可見大流士,對自己的統治,是可等自信。相信整座波斯波利斯本身,就形同一種威嚇,最能表現帝國的威嚴。
當亞歷山大大帝攻陷波斯波利斯時,城內的財寶要用三萬隻驢搬運,可想而知波斯帝國,曾是可等的富强。
大流士大帝及其後的幾位君王,都督信拜火教。城內的浮雕,除了是記錄及宣傳帝國的威權之外,也有不少拜火教的象徵徽號。
 
公元前330年,亞歷山大大帝入侵波斯,初期並無進行大肆破壞,為了表示友好,還迎娶了大流士三世(Darius III 380-330 BC) 的女兒為妻,最後為何要將美麗的 波斯波利斯毁於一炬,到現時為止,歷史還未有定案。
據說當時亞歷山大大帝是在慶功宴上,被一位名為泰依斯(Thais) 的妓女慫恿之下而焚城的,好明顯這位泰依斯對波斯有一段血海深仇。但我相信「酒精」與「女色」,對亞歷山大大帝是影響不大。
在『舊約聖經』記載的波斯王如:居魯士、大流士及薛西斯一世,都曾經善待以色列人及巴比倫落難君王及其戰俘。唯獨是與希臘百多年以來的鬥爭中,對待希臘俘虜手段非常殘忍。大流士大帝於公元前490年,為「馬拉松之戰」失利而要懲罰雅典人,曾下令血洗及焚燒雅典城。
「報復」是否亞歷山大大帝及泰依斯,焚燒波斯波利斯的動機,這一點就不得而知了。但該次「焚城」絶對是對波斯帝國,最澈底的一次「凌辱」。
無論當時亞歷山大大帝焚城動機是什麼,這可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。
雖然城內的宮殿,主要材料是雪松木,一夜的大火,事實上未能將整個城摧毀,最後還剩下了石台及台階等基層部份,該城其後因無人居住而被荒廢,最後更被人遺忘,也象徵了波斯帝國的滅亡。

埃德富的荷魯斯神殿


希臘神話故事,拓寬了我成長時期的幻想空間,眾神的故事,當時令我著迷不已。事實上古埃及神話傳說的迷人之處,亦是不妨多讓,而其中我最喜愛的是鷹神-荷魯斯(Horus)大戰叔父-特賽(Seth)的故事。
荷魯斯是萬神之王-歐西里斯(Osiris)與妻子(亦是妹妹)艾西斯(Isis)所生的兒子。傳說賽特為奪取王位,而謀殺了歐西里斯,更將他碎屍萬段遺棄在沼澤中,荷魯斯在母親協助下,與叔父苦戰80年之後重奪王位,可惜他的左眼被賽特挖掉。
荷魯斯因而被信奉為「天神God of Sky」,他的眼睛其後化為「太陽和月亮」掌管晝與夜。Horizon這個字,就是由此而來。
古埃及人認為荷魯斯眼睛(Horus’ eye)是有癖邪守護的魔力,故用泥土或珍貴珠寶製成飾物,放在木乃伊的心臟處,可阻止邪靈入侵。

荷魯斯多被描繪成一隻鷹或鷹頭人身的,而頭上戴有象徵統一上下埃及的王冠,他更被認為是法老王的守護神。
位於亞斯旺(Aswan)以北60公里,尼羅河西岸的埃德富(Edfu),有一座荷魯斯神殿(The Temple of Horus)又稱鷹神廟,是埃及現時保存得最好的神殿。

亦是馬其頓(Macedonian)托勒密王朝(Ptolemaic Dynasty 323-30 BC)建築的典範,於公元前237年至57年期間建造,經歷六任王朝才完成的,其中亦包括著名的埃及艷后-克利奧帕特拉七世(Cleopatra VII 51-30 BC)統治時期。
神殿的建築型式及壁上浮雕,是柔合了希臘及古埃及的藝術風格。神殿正前方是一座高36米、寬70米的塔門(pylon),門上描繪了托勒密十二世(Ptolemy XII 117-51 BC),在鷹神及其妻子母牛神-哈索爾(Hathor)庇護下戰勝敵人。而在入口的兩旁,還有四個插旗用的凹槽,單是神殿的外貌,經已宏偉非凡。
神廟內分為外柱廳、多柱殿及內廳,而每幅牆壁及柱壁,都刻有托勒密王朝不同時期的浮雕,浮雕精美傳神,是我所見到最出色生動的古埃及浮雕,而最令我驚嘆的,算是在神殿長長的外壁上,雕刻了荷魯斯大戰塞特的一連串故事,仿似一幅古埃及連環圖,真是令人嘆為觀止。而在內廳的至聖所,亦可見到荷魯斯聖船 的複製品。

在羅馬統治時代,基督教勢力擴大,嚴厲打擊信奉「多神教」,故企圖破壞神殿,而部份浮雕已遭到破壞,在擁有希臘柱式風格的「多柱殿」,殿內的柱頂及天花,現時還可見到大火焚燒過的痕跡。

其後神殿因漸遭遺棄,最後長眠黃沙之下。亦可能因此避過了,伊斯蘭教入侵時的另一次破壞,可算不幸中之大幸。直至1798年神殿才被人發現,故之所以神殿至今,仍能保存得相當完整。
朝代及宗教的交替,除了損失性命財產之外,更每每釀成人類藝術文化大災難。
在北菲及中東國家,我見到不少文物在伊斯蘭教入侵時,遭到大肆破壞,尤以人物雕塑最為嚴重,因為在穆斯林傳說中,認為偶像失去鼻孔,便不能化成妖精,故大量精美塑像的鼻子都被鑿掉,真令人感到婉惜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

我第一次去看鬥牛 alicemays 15/04/10

「我第一次去看鬥牛,當時預計會感到恐怖,也許會難受………..」這是海明威(Ernest Hemingway1899-1961)在『死在午後(Death in the Afternoon)』中開始的第一句。當我第一次在馬德里看「鬥牛」時,也是抱著同樣的心情。我去看鬥牛的目的是為了“好奇”,“好奇”海明威為何如此熱愛鬥牛,除了他的成名作『太陽再升The Sun Also Rises』及最後遺作『The Dangerous Summer』內容離不開鬥牛之外,還寫了一本鬥牛的百科全書 -『死在午後Death in the Afternoon』。

我不知如何界定「鬥牛」這種活動,是體育或是遊戲?鬥牛曾是三千多年前,古希臘米諾斯人(Minoan)的一種宗教儀式。直到今時今日,已成為西班牙語系國家,慶祝節日的壓軸節目,不論男女或老幼,都為之著迷。

五月是每年鬥牛季節的開始,馬德里差不多每日都有「鬥牛表演(Corrida de Toros)」,全國優秀的「鬥牛士(Matador)」都會雲集該處大顯身手,而未成名的,希望能藉以一舉成名。當有重要的鬥牛「賽事」上演時,更會全國轉播。無錯!!是「賽事」是人和牛的比賽,是「生與死」之賽,不過「賽果」早已决定,視乎羸得精彩與否。
西班牙鬥牛的歷史,已有八百多年。在古希臘時代,鬥牛是屬於一項祭典儀式,到羅馬時代,演變成一項人獸挌鬥的運動,後來北非的摩爾人(Moors)將這種活動傳入西班牙,從此就成了上至皇室貴族,下至平民百姓,都津津樂道的消閒節目。直到1726年,歷史上第一位職業鬥牛士 – Francisco Romero(1700-1763)出現之後,鬥牛才正式成為一項「表演藝術」,當時所採用的型式及規則,亦留傳至今。

鬥牛表演在西班牙人心目中,一直以來佔有一個不可代替的地位,現時在西班牙除了足球之外,鬥牛表演亦是其中一項狂熱的活動。

當然不是所有西班牙人,都喜愛鬥牛表演。菲利普二世(Phillip II)曾極力反對鬥牛,於1567年得到當時教宗庇護五世(Pius V)的支持,而頒令禁止鬥牛,但最終在八年後解禁。

事實上,鬥牛表演並不只限於西班牙,葡萄牙、中南美洲及法國南部多個城市,鬥牛表演亦是一項年中的盛事。
我喜歡看鬥牛表演,海明威的『死在午後 Death in the Afternoon』可算是我的啟蒙。鬥牛過程及規則非常複雜,在看表演之前,如有一定的認識,絶對可增加觀賞樂趣及體驗箇中藝術。對!絶對是一種藝術。